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河小学教师刘磊认为,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搭建亲近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在别样的参与中触摸历史,与祖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此,他开发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视角下的学校劳动及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
人物志:刘磊,年生,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河小学教师,开发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视角下的学校劳动及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陆续编写了《剪纸做花飞》《妙手生花》《与众不同的盘扣》等校本课程读本。
课程说:心里时刻装着学生,眼里就会有课程。
——————————————————
室外采风、准备食材、架起拍摄支架、动手操作、文案编写、后期配乐剪辑……每到一个节气,教师刘磊都要拍摄一个微视频,放在开放平台与学生共享。
各种美食、手工——桃花酥、绿青团、榆钱饼、盘扣、剪纸、叶雕、捶草印花……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刘磊经常要花一周时间来准备各种素材。
刘磊喜爱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更喜爱校园中活泼天真的学生。“跟学生在一起是最开心的,他们说我几岁我就是几岁。”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河小学的校园里,如果问学生校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刘老师的传统手工艺教室”。
在学校青年教师的心目中,这位有着35年教龄16年党龄的老教师就像一本教科书般的存在。他不仅是优秀教师,还是一位痴迷传统手工艺的创意达人、博物馆志愿讲师。
把非遗请进教室
走进传统手工艺教室,风趣幽默的刘磊会如数家珍般向你介绍各种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你定会被他妙趣横生的解说所倾倒。手工艺教室里那些样式各异造型精美的盘扣、妙趣横生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的纸艺、一排排令人爱不释手的葫芦烙画挂件,均出自刘磊和学生之手。这些或精美、或淳朴、或灵动的作品,散发出岁月的韵味。
怎么想到研究传统手工艺呢?每当有人问起这些,刘磊总是谦和地回答:初心。谈起初心话题,刘磊总是感念母亲。刘磊的母亲是村里的一位“巧手”,小时候刘磊看着母亲热心地为乡邻做嫁衣剪窗花,耳濡目染。母亲走了,思母之时,刘磊常常像母亲那样,打起盘扣,剪起窗花。在刘磊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学生有润根固本的作用,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份美递给学生,把非遗文化引进校园,给学生搭建认识、亲近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在别样的参与中触摸历史,与祖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祖先的智慧,体验生活之美、创造之美。
为此,刘磊主动请缨在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利用假期自费前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与同事一起梳理沂蒙文化脉络,贴近学生实际,精选极具沂蒙特色的剪纸、面塑、盘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并对所选的非遗项目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编写了《剪纸做花飞》《妙手生花》《与众不同的盘扣》等系列课程读本,深受师生的喜爱。
镌刻一草一木之美
学生说,刘老师的传统手工艺教室像一个“百宝箱”,什么神奇的东西都有。同事笑称,刘磊一个人撑起了十几项传统手工艺,他就像一个采集者,不断发现、学习新工艺,他像孩子一样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刘磊认可地点点头说:“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孩子,一个长皱纹的男孩。”
在课余嬉闹的学生群里,总会找到刘磊的身影,他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喜欢学生的小手弄乱他的头发;他会笑眯眯地向学生讨教游戏的玩法;他还会捡起一朵花放在学生的小手上,师生一起讨论这朵花的“生命探险”。
不仅向校外学,刘磊还要向学生学——在刘磊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学生,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刘磊说,如今生活在“都市丛林”的学生缺少了许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其实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忽视了”。校园里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因时间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当学生清晨进入校园时,小手拂过的一片树叶,放学时还会一样吗?常常思考这些问题的刘磊决定先把自然带到学生面前,再把学生带回自然中。
叶雕和捶草印花就是最适合的选择。叶雕艺术是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所需材料就是身边随手可得的树叶,火样的红叶、粗放的白杨、挺实的桂花树叶,千姿百态的叶形,丝丝入扣的叶脉,本身就是自然艺术大师的杰作。制作叶雕时,学生用小手抚摸着每一片树叶,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的不同脉络,再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想象雕刻其中,为这片经历了四季风雨的树叶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力,也为学生与大自然之间搭建一座联结的桥梁。
每次刘磊示范捶草印花时,学生都好奇地围在他身边,看到纤纤细草平铺在白色布袋上,“叮叮咚咚”一阵捶打,草的汁液慢慢渗入棉布中,一会儿工夫,一幅唯美清新的图案就完成了。“哇,哇……”学生发出一阵阵惊喜的赞叹声。
早已按捺不住的学生在刘磊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开始自己动手操作起来,造型、捶打、固色……动作一气呵成。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心制作,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开心地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作家杨莉波曾把“捶草印花”称为棉布上的《草叶集》,她说:“捶、草、印、花,每一个字都可以拆分开来,每一个字拆分开来都是一道工序、一幅画面,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故事、一种风情。”
在刘磊看来,“捶草印花”能真切地将草木之美呈现,一捶一印之间,将植物的生命定格在布艺中,也将自然之美印染在学生的心中。
校园男版李子柒
在带领学生活动的同时,刘磊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路径,总结经验教训,为此还申请了《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校园手工创意活动的研究》课题,现已获临沂市科研课题立项。
去年,在“停课不停学”的活动中,刘磊竟然“走红”网络,被大家称为“校园男版李子柒”。这是因为刚开始上网课他就承担起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小学生学段特点,积极探索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网络教学形式,录制了“舌尖上的春天”“舌尖上的夏天”等系列课程。有时候准备一期视频素材要几个月时间,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蔬菜种植,刘磊从整地、施肥、下种、出苗、间苗一直跟踪拍摄,周末就赶到城外收集插秧、采收素材。“只要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我都拍,学生喜欢有趣的视频,我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过程。”刘磊笑着说。
每周三下午,刘磊录制的传统节日美食系列准时上线,融入春红的桃花酥、洋溢着艾香的青团,甜美软糯的榆钱饼,别具风味的香椿鱼……学生通过视频讲解在家长的协助下学得开心、学得用心,纷纷在班级圈里展示自己的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元,可以进行多维度拓展和多学科融合。在刘磊及其团队的影响下,学校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学校常规课程,以此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生动。
学校以学科融合为突破点,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美术课上灵活融入非遗课程内容,并配备专门的传统手工艺教室。如今,传统手工艺教室已经成为学校手工社团活动以及学生切磋技艺比赛的场地。用自己的双手做成作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校定期开展的“校园非遗大集”和“小小非遗传承人”认证考核等活动也成了年级特色、班级特色。
为了随时随地服务学生,刘磊和同事把每一个项目分成若干课题,开发了一系列以非遗为内容的课程读本。与一般读本不同的是,银河小学开发的课程读本由文字说明和制作视频两部分组成。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