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属清朝山东行省,莱州府潍县。
新中国成立后至年称昌潍地区。
南北通海、潍坊东海如黄岛水产丰富年潍坊市辖:潍城、寒亭、坊子3区,青州、诸城2市,寿光、临朐、昌乐、安丘、昌邑、高密、五莲7县。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目前作为山东省第三大地级市,是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近千万,气候宜人属北温带季风区。良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今潍坊滨海一带,原始夙沙氏部落的瞿子在用海水煮鱼的过程中发现了盐。《尚书禹贡》对夏朝时期潍坊的海边和海盐做了记录。“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贡盐,海物惟错。”后来东周时期在所属齐地范围,借助鱼盐之利,开启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时代,形成了中华海洋文明的“渔盐文化”基调。
近海便利的渔猎生活和用盐制作咸鲞鱼的技法,开起了中式烹调技法的框架渊源。鲁菜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调技法的框架。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水果产量极高使得齐鲁之地优秀厨师辈出。
潍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夏商代,境内有斟灌、寒、三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时期,现市辖区分属齐、鲁、杞、莒等国。战国时,大部属齐,诸城等地属鲁。秦代,东部属胶东郡,高密置县,西部属临淄郡,东南部属琅琊郡。汉代,市境为青、徐2州刺史部所辖,分属北海、琅琊、齐3郡和甾川、高密、胶东3国。三国时,地属魏。南北朝时,南朝地为刘宋,北朝地属元魏。隋代市境属北海、高密郡。唐代属河南道,青、密2州。元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明朝市境置青州、莱州2府,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朝为青州、莱州2府所辖,属山东省。民国时期,先属胶东道、莱胶道、淄青道,年裁道后属山东省。年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省直辖)。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仍为省辖市。年,潍坊市撤销,年重建潍坊市,为县级市,属昌潍专署。年3月13日,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年7月,昌潍地区改名潍坊地区。年10月,撤销地区建制,改建省辖(地专级)市,沿用原潍坊名称,实行市管县体制。
历史名人: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公冶长、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末年“建安七子”徐干、另一“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寿光一带任过北海相、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北宋画家张择端、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宰相刘墉,人称大清国第一才子、我国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清朝末年,潍坊一条巷子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新中国著名文学家王统照、崔嵬、臧克家等等。
原籍他乡,曾在潍坊为管做事的历史名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等。其广为人知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知密州三年期间筑台,打猎,挖泉,弄月,做梦—今诸城,写下多首佳作。清乾隆年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潍县做过七年的县令,其四年属灾年,他私自开仓放粮救民导致郑板桥日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民生: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乾隆年间就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潍坊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产地和集散地,潍坊的银漆、仿古洞穴、核雕、刺绣、布艺玩具等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
潍坊蔬菜粮食,寿光蔬菜全国闻名,现代农业15项全省第一。
潍坊刺绣,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中的分支。清朝年间,潍坊刺绣达到鼎盛时期,技术上已不亚于南绣,畅销几乎整个北方,当时的潍县更是有着“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美誉。
制造业,明清时期“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铸铁业发达,年成立的华丰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研发内燃机的企业之一,年生产出华北第一台单缸柴油发动机,打破了外国垄断动力机械的局面。年2月潍坊坊子区三马路西首组建大华机械厂---潍坊柴油机厂的前身。大跃进期间涌现出众多汽车国产化原型车等。
矿产,坊子煤矿于年由德国人始建,年9月,日军强行接管坊子煤矿。年1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坊子宣传革命,年,坊子煤矿回到人民手中,煤矿工人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生产中。为国家建设输送动力原煤百年后,煤资源停采、其火车站目前近乎停用、其矿区居民大都迁出,空留遗迹。昌乐蓝宝石等矿产丰富。
轻手工业,核雕、木版年画(杨家埠)、面塑、木版画、风筝等。
历史长河难述,其文化历史繁多,有些未曾接触与整理,希望大家多来了解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