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

  榕江素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美称。近年来,该县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资源,着力发挥非遗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扶持了一批乡村扶贫特色非遗项目,实现了保护和发展双赢。

  传承,着力非遗保护和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榕江县栽麻镇宰荡侗寨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胡官美的家,墙上挂满各种比赛活动照片和奖状,不过最令她高兴的事是因传歌得到了国家表彰,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宰荡侗寨在胡官美带领下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优秀歌师多达50余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宰荡侗寨赏景、听歌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方便游客食宿,她出资30多万元建了一所农家客栈,并经常组织男女老少为游客演唱侗族大歌,唱歌所得收入给大家分红,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美妙的歌声不仅传承了文化,也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

  近年来,榕江县加大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全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工作。目前,该县有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32项、州级42项、县级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0名、州级传承人12名;共建非遗展演基地27个、民族村寨传承基地12个、校园传承基地15所,传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从年开始,榕江县对全县的个村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收集到非遗线索条,完成调查项目94个,撰写调查报告52篇,登记非遗传承人余名,录制录音带盒,拍摄录像带盒,拍摄图片多张,征集资料文本63册,初步建立了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带动,“非遗+产业”大放异彩

  在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杨成兰在染池旁边晾晒浸染后的丝线。“倚山人”是杨成兰在互联网注册的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平台,工作室目前创新设计的手工布样达到多种,植染色系20余类,产品销售至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带动附近村寨多名妇女就业,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我们在传承侗布织染技艺的同时,加大了创新力度,制作出更精美的成品,包括包、鞋、玩偶布艺、服装等。将产品做得更精致,发挥非遗的最大优势。”杨成兰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倚山人侗布织染工作室已经形成手工织布、手工艺品加工、新产品织造、植物染材种植、植物原材料采集闭环产业链。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完成了万元的销售额。

  近年来,榕江县本着“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片、激励一方”的目标,通过“非遗+培训”模式,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该县通过传授纺纱织布(锦)、刺绣等课程,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培养非遗手艺人的文化自信,提升非遗手艺人对接市场的能力,带动就业,实现了增收创收。

  主导,“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大利侗寨距榕江县城23公里,村子四周古楠木参天林立,竹林葱绿,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景象。清清溪水边嬉戏的孩童,高高鼓楼里唱侗歌的老人,木格窗下手工染布的大婶……村里所有的一切,让看惯繁华都市人在这里品味到一种久违的静谧与安宁。

  大利侗寨是榕江县非遗主题旅游路线之一。近年来,榕江县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赋能景区景点,探索出“苗山侗水醉牛之旅”“大吉大利非遗之旅”等非遗主题旅游路线,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服务提供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3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比50%以上。

  观榕江美景,品榕江美食。凡是来到黔东南品尝过“牛羊瘪”美食的客人,都深知“牛羊瘪”的美味,“牛羊瘪”也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年,羊瘪、牛瘪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目前,榕江县打造了“中国第一瘪城”和“牛瘪一条街”,大力挖掘“羊瘪、牛瘪”文化,开拓特色饮食市场,每天前来看牛市、吃牛瘪的游客均在1万人次以上,有效地带动了消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牛瘪”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招牌。

  为大力引导非遗文创品牌创建发展,榕江县通过举办非遗、旅游、文创等活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让这些来源于百姓生活劳作、在世代更替中延展出文化之光的传统技艺,在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兴旺、村民致富,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余天英、石庭明、杨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4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