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染缬技艺传承人在桐乡对话让中国蓝

-04-:0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胡昊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留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艺术大师丰子恺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描述的祖父家的染坊。在桐乡,这样的染坊并不少见。

当年在抗战时期被炸毁的丰子恺祖父家的染坊,如今已经恢复成了如今丰同裕蓝印布艺。而丰同裕在经历了市场中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也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可其他的染坊织造厂的行情如何呢?作为桐乡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染缬,以及省内其他传统染缬类的非遗产品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传统工艺振兴呢?

4月20日,“青出于蓝”第二回传统染缬技艺传承人对话在嘉兴桐乡举行。

创新,可以截取非遗技艺中的一环来做融合

几乎所有的非遗传承人都在说传承和创新,传承古法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创新,传承是技艺的传承,创新的表现形态上的创新。

北京阿尤北斗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尤鸿雁说,虽然蓝色在国际上有“中国蓝”的叫法,但拿出任何一种蓝色就能国际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蓝色的色谱体系,把不同的蓝色赋予到不同场景中,比如什么样的蓝色更适合运动系,什么样的蓝色更适合休闲系,进入到色谱体系后,就更加容易为国际所接受了。”

“要么酷,要么萌。”尤鸿雁告诉记者,在设计的时候,如何能让大家接受,这两点就成了关键词,“比如我们设计的‘麒麟送子’,把麒麟做成布偶的样子,就很萌。”

像尤鸿雁这样的国内设计人其实并不多,很多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年轻设计师发现,海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执着的兴趣,这个兴趣甚至要比国内设计师大得多。在英国专业设计院校毕业的杭州释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90后CEO程诗仪就发起组成了CRAFT+这个致力于传统民艺和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的项目。

他们去贵州、去云南去采风。现在,他们开始在华东地区找到了不少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希望把他们的技艺和当代设计相结合。“手艺人缺市场、工艺品缺设计、设计师缺渠道、消费者缺产品”,正是由于各种桎梏的存在,使得各个端点无法实现互通。

“以前铁画是烙在屏风上的,但现在家里基本上很少能放下这么大型的屏风,我们就把铁画的其中几个细节烙在陶瓷花瓶上,把这样的花瓶放在玄关,一束光打下来会有特别的光影产生。”

“古时候的团扇折叠起来可以放进袖子,现在我们把团扇的造型做成台灯和落地灯,这样的造型就非常清新。”

“如果大家看到非遗产品的是一个整体,那么设计师看到的可能是非遗产品的一个小细节,并把这样的细节和其他产品进行融合,这就是符合现代设计的产品。”

传承,把古法技艺用新的表现形式传下去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作为鼓励晚辈超越前辈的名句,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里的“青”,实际上指的是蓝色,而“蓝”则是一类植物,是用来上色的。大名鼎鼎的桐乡蓝印花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其图案上用的蓝色,就取自于木蓝、马蓝等这一类植物。为了做好桐乡蓝印花布的市场推广,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哀警卫每年要否决掉60%上一年的式样款式。

“我们的公司有9名专职设计师,都是专业科班出身,设计能力不可谓不强。哀警卫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否定前一年的研发成果,并不是销量不好,而是有这个需求。主要就是对接市场的需求。”哀警卫告诉记者,如果自己不主动更新,市场上就会出现各类品质参差不齐的仿制品。

哀警卫说,蓝印花布是文人心头柔美知性的水韵江南,也是印记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一抹东方情结。

13年前,郑芬兰提出传统棉纺产品“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的口号。时至今日,杭州很多小学生用的书皮,都来自于她开创的“小巷三寻”品牌。

“如今,我们的土布和哀警卫的天然印染合作,做成具有独特纹路的手帕,这样也很受孩子们欢迎。”郑芬兰说,杭州滨江一所小学校已经让孩子们抛弃纸巾,用上了这种纯植物印染的手帕,并要求孩子们学会自己用自己洗。

“土布纺织的手法不变,可除了土布,我们现在还用上了葛藤皮、玉米皮、稻草等进行编制,那么这种技艺我们也传承下来了,新材料的产品还能制作成茶垫、地垫,开拓了一种新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3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