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散发独特魅力的大理“洋人街”,见证着叶瑜城里的传奇
古城在落日的余晖下穿上了红粉色的霞衣,斑驳的青砖上面也被晚霞装点的婉约又娇媚,但古城内的人声鼎沸依旧不改分毫,商贾叫卖声和游客的匆匆脚步交相辉映成为大理古城最和谐的交响乐。古城西北角的护国路在百年的风雨飘摇中依旧从容淡然,见证百年中国最富时代特征的历史进程,现在也是成为文明中外的特色商业街,在古城一隅经历沧桑粹变,见证叶瑜城的传奇和时光带走的悠悠岁月。
西起滇藏公路,偏安于古城西北,原名护国路的洋人街是见证过云南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的历史策源地。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废除临时约法在北京称帝。蔡锷将军为了维护中华民国,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大旗,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各位仁人志士发起两次护法运动,袁世凯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而亡,洪宪帝制被终结。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爱国反帝运动就将这条街起名为护国路。后来,大理古城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景点,往来的国内外旅客日益增多,在护国路西段的红山宾馆被建设成涉外宾馆,专门接待外国游客。于是,护国路上往来的外国旅客络绎不绝,商品琳琅满目,改名为洋人街,成为大理古城最富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初来洋人街,我便被它棋盘式的格局和完整保留下来的白族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作为大后方遭到日寇的狂轰乱炸,古城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残垣断壁,现在的大理古城很多都是建国后重新修建起来的。而洋人街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侥幸保存了下来,这里的许多白族小楼都是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飘摇的古迹。洋人街的入口是两座状似罗马斗兽场的圆弧形的街角建筑,颇有欧洲建筑的风格,中间是一条长长的商业街,里面人热闹非凡。这里不管是保存下来的白族小楼还是新修建起来的商铺,都保持着白墙青瓦的传统建筑风格,使得整条街格局工整,风格一脉相承。洋人街头立着一座白色的牌楼,上书洋人街三个大字。牌楼两旁的楹联题写着“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说实话,对仗并不是很工整、押韵,但是能让外宾朋友很好地理解意思,也算是入乡随俗了。
走进洋人街,既有完整保存下来的白族小楼,这些建筑青黑色的瓦鳞次栉比,拱形的飞檐造型奇特,白色的砖石斑驳脱落,宽宽的砖缝间不经意间流露出沧桑之感。二层小楼的围栏都是白族特色的白色雕花纹饰,每一层的多扇木门还糊着明黄色的窗纸,虽然有的商铺已经改换成玻璃,但依然有恋旧的店主保存着窗纸的古老传统。白族商铺的小院子里依旧保持着白族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立在大门之后的照壁绘制着白族最常见的春意满园的杜鹃花的图案,五彩琉璃瓦将照壁装点的更加流光溢彩。小院里三坊围城封闭的院落,干净整洁,不少茶馆开在这样的小院里。
我找了一处竹藤做的桌椅前,店家便给我上了一品三道茶。这种茶是白族人特有的茶品,取苍山上纯天然的没有加工的新鲜茶叶放置文火沙壶中滚煮,然后加入核桃、红糖等甘甜的配料,并在第三道工序中放入几粒新鲜的麻椒。三道茶入口清甜,苦中带甘,回味还有几分麻,寓意人生百味,需要在苦难中寻得一份甘甜,等到百年之后回想前生,麻中带点甜,余味悠长。我细细品尝这极具民族特色的三道茶,一边留意着周围,不断涌进茶馆小院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在藤椅上谈笑风生,有的讲着流利的英文,还夹杂着几句生疏的中文,看来外国游客还是很喜欢这里恬静自若的生活环境,对于这种颇具特色的茶品也是很能接受的来。
我走出这座白族茶馆,铺着青石方砖的路面已经被太阳晒得暖呼呼的了。街上还有许多穿着蓝色扎染长裙的外国姑娘,她们皮肤白皙,把青蓝色的扎染布衬托的更加美丽。扎染布上白色的花纹样式既有民族风情,又和姑娘们金灿灿的长发相互辉映,成为洋人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也被扎染布这种美丽又包容的特点所吸引,便在路旁的一家扎染工艺店挑选这些美丽的布艺品。扎染是白族妇女们谋生的一条重要出路。
她们从小就会学习扎染的手艺,以来是为了给自己赶制新衣,二来是为了给自己准备嫁妆,不会扎染的新娘子可是要被村民们笑话的。后来随着扎染名扬中外,大家就把这门手艺当做谋生的手段,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飞扬起来青底白花的布子,成为大理古城最飘扬起来的藏青色棋子。这种扎染布是白族少女们一针一线织起来的,然后放进冷水染料中反复浸染,最后晾晒成型。在这些工艺店里,许多外国女孩在欢笑着挑选心仪的布样,店主会免费为她们缝制成合身的长裙。欢笑声和热火朝天的试穿将这座白族扎染小店包围起来,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出世界更是指日可待。
洋人街除了有白族人的店铺,还有很多外国友人开设的画廊。他们这些热爱艺术的人总是浪漫又富有情趣,将白族小楼的屋顶改造成欧式的尖顶木屋的房檐,没有的青瓦的白族小楼也变得很有洋范儿。这位德国的店主告诉我,他来大理已经两年了,平时就在店门口看着人来人往,沐浴着阳光,坐着藤椅绘画他的作品。他的画里有背着鱼篓经过的白族姑娘,有穿着扎染布飞扬着金发的外国少女,有头戴蓝色布巾的白族老人,还有鳞次栉比的小楼和街市。洋人街的一切人和景都在他的画中,他的灵感就是洋人街。
我买了一幅白族少女的画,里面少女虽没有脂粉气,小麦色的肌肤却精致细腻,明亮的眼眸里都是笑意和对未来的希望。她背着竹篓,来此贩鱼,生活并不宽裕但自在又惬意。洋人街的浸染出来的气韵就是这样,它历经百年的风雨飘摇不改毫分,屹立在这里展示着白族文化最古朴有自然的风貌,在新时代成为外国友人集散的地方,海纳百川,从容淡雅,在古城一隅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