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春风化雨,筑梦镇宁实践队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安顺镇宁,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之旅。活动伊始,实践队对石头寨蜡染艺术传承人——韦启珍进行了人物专访。
石头寨博物馆的外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语霏摄
韦启珍,当地有名的蜡染师傅,40多年来,她创作的蜡染蜡画作品数不胜数,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蜡染作品《铜鼓》荣获安顺市民族特色手工大赛一等奖。她个人也先后获得蜡染艺术传承家、安顺市年妇女民族特色手工(蜡染)技能大赛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见到韦启珍时,她正在做蜡染,一身传统纹饰的布依族盛装犹如一幅俏丽的画卷。在她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蜡染作品,桌上则放着几幅还未完工的蜡板画。“作为蜡染技术世世代代的传承人,小时候,奶奶做蜡染,我就会在旁边看,很好奇,还时不时充当帮手。”韦启珍说,带着对蜡染浓厚的兴趣,12岁就开始了她的蜡染生涯。
也许是缘分使然,也许是家庭氛围的熏陶,韦启珍的一双儿女在小时候也跟着她学习蜡染,将蜡染技术代代相传。现在,韦启珍的大女儿在贵阳某房产设计公司做设计师,业余时间,也会帮衬着母亲设计蜡染图纸。
“我们村的大多数人都掌握蜡染技术,但是他们只会做传统的布依族民族服饰,我除了做传统的布依族民族服饰,还会自己设计蜡染图案,做一些蜡染裙子、包包和一些其他的布艺说起蜡染技艺,韦启珍滔滔不绝,她拿出一幅正在制作的蜡染画对志愿者说:“这是我自己创作的图案,蜡板画都是直接画上去的,每一幅都是绝版,不可复制,有一些还是我女儿帮我设计的。”
“传统蜡染想要做得好,就要做大家喜欢的东西,尽量让每一个客人都喜欢。”韦启珍说。布依族蜡染成品可以做成百褶裙、围腰、挎包、被巾、门帘等,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除了在石头寨博物馆里销售自己的蜡染作品,每逢周六,韦启珍还会把它们带到镇宁大抵拱市场去卖。此外,看上蜡染的客人可以现场预订或网上订购。现在,韦启珍的蜡染作品远销北京、福建、厦门等地。
四十几年来,韦启珍依然守着初心,用实际行动一直诠释着“传承”二字的含义。虽然现在儿子女儿都在外面买了大房子,但是我不想出去,只想留在家乡,把我的蜡染做好韦启珍边拿着手里面一幅还未完工的蜡染图指着给志愿者们看,一边操着一口不太标准但是充满真情实意的普通话和志愿者们分享她的心愿。
“蜡染是我们祖祖辈辈创造并流传至今的工艺,是不能丢的,保护和传统这些民族文化,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也需要文化载体来存储记忆,更需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来共同出谋划策。把传统技艺保留下来,让它发展得更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韦启珍说。带着志愿者们参观了她的蜡染作品之后,志愿者们也要准备回去了,她真切的挥挥手和大家告别,你们有机会一定要来找我学习做蜡染啊。
看着渐行渐远的韦启珍和蜡染博物馆,志愿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实践活动。专访已结束,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志愿者们的心中生根了,迟早会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