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乡的那些,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长见识了

民间工艺历代的屯垦和移民形成了本县居民的规模。古丝绸之路贸易和近代枸杞远销,使域外手工技术和先进工艺在中宁这个地方得以传播。经过多年的演化,传于今天的民间工艺主要有茨乡枸杞画、茨乡剪纸、茨乡刺绣、茨乡雕艺、茨乡布艺、茨乡花灯、茨乡烫画、茨乡盆景等类型。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传统艺术,成为今天中宁的艺术瑰宝。在茨乡的民间工艺类型中,有相当分量的是围绕着果红叶绿的枸杞而展开的,特别是受移民文化影响,茨乡各门类的艺术,在拥有塞上独到的直白和粗犷外,均包含着中原、江淮、陕甘、蒙藏地区的特色。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工艺在中宁发展十分迅速。有的还在节庆时成为重要活动,如石空灯火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左倾思想的干扰,一些旧的物件被销毁,相当一部分被视为四旧,遭到破坏,民间工艺的延续和应用受到影响。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和提倡,中宁民间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因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一些手工艺被代替,但茨乡一些过去手艺人还在,一些民间艺人也没有丢弃传统的东西,有的甚至受新时代理念的启发,得以较好传承。进入21世纪,国家更加提倡重视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茨乡民间艺术和工艺逐步列入县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研究和传承,特别是一批文化工作者,以他们对茨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不但做了大量工作,而且以守护者的姿态,积极抢救和培育,使许多品类得以恢复和较好发展。杨柏林、宋福、闫福寿、郑定森、高士龙、王国文,金箴等一批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以他们特有的精神、博学和精湛的技艺,启迪、带动、传授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同期,通过各种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的培训、收藏、展览、出版、比赛等活动,也吸引了各个层次和年龄段的爱好者争相参与。年以后,按照自治区几次的县界划定,中宁行政区逐步南扩,加之国家重大移民项目在中宁的实施,西海固的民间刺绣,甘肃的民间雕艺,陕西的民间剪纸等民间工艺都广泛与茨乡传统艺术相交融,使茨乡民间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茨乡枸杞画茨乡枸杞画,是一种以枸杞题材为主的美术种类,以国画、工笔、写意为多。相传古时常用于庭堂中堂、庙宇、戏楼、廊亭、花灯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石空寺、中宁戏院、茶坊庙、石空堡灯架等普遍见有茨乡枸杞画。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茨乡枸杞画日渐兴盛,走向机关,走进展陈,逐成流派。早先,卓著者有于邦杰等,他们将枸杞画画入石空灯架和中宁戏院。后来又涌现了一大批枸杞画的佼佼者,他们是郑定森、杨柏林、赵安民、梁泽义、时平太、赵闯、王育中、施立祥、雷自强、杜宁旭、袁方、熊阿琳等。茨乡剪纸茨乡剪纸艺术根深叶茂,由来已久。相传古时鸣沙州、张掖堡、石空堡沿袭剪纸、皮影、窗花等艺术。开始于什么时代已无法考证了,但从茨乡剪纸的艺术结构上来看,这是综合着甘、陕、宁及西部剪纸艺术于一身而自成门类的一门艺术,特别是以枸杞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20世纪70年代,著名民间艺术家,中宁县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杨柏林以一幅对称剪法的《摘枸杞》,带动了新时期枸杞剪纸的新潮。王国文的节庆纪念剪纸和故事剪纸,年轻幼教工作者辛亚魏的写实剪法等都成为佼佼者。在他们的带动下,从中宁的黄河老灌区到移民山乡,呈现出大批风格不同的民间剪纸爱好者,使茨乡剪纸艺术成为中宁民间工艺中的一枝奇葩。茨乡刺绣茨乡刺绣艺术遍布于中宁城乡。主要绣法承载了江淮剁绣、陕北千针绣和宁夏西海固贴绣。老灌区以老年妇女见长,山区移民区喊叫水、徐套一带以剁绣见长,长山头新村老中青妇女以千针绣见长。茨乡刺绣的品类较多,常见于装饰、衣着、收存、礼品、嫁妆等,有床饰、枕巾、护裙、针线包、遮布、门帘、电视罩、挂件、绣球、鞋垫、幼儿饰品等多种饰样。山乡群众刺绣枸杞图案,是她们移居中宁以后所喜闻乐见的一桩新鲜事。茨乡雕艺、盆景流传至今的茨乡雕艺和盆景工艺,虽在中宁从事的人不是很多,但从事者技艺精湛。古往今来,历史悠久的庙宇,都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方。在民间,早有用枸杞树干雕制用具的习俗,如拐杖、锹把、锹拐、烟杆、灯座、砚台、器具、摆件等。20世纪80年代后,一批民间艺人又将经过多年栽种的厚重的枸杞树根,雕成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很受民间工艺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世纪之交,中宁中学老教育工作者金箴的枸杞树盆景,不但是她的原创杰作,也是她讴歌枸杞文明的创新之作。盆景的树杆采用精选的枸杞树部位,红果、绿叶均用考究的高档丝绸手工制成,造型美观,工艺细腻,活灵活现。专家评点,她手下的小小枸杞树,不仅是本地区民间艺术中的一个新的亮点,而且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4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