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意生金,文化产业活起来金台资

9月1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相约济南。漫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10万平方米左右的展区,“如在画中游”,既有新意,又接地气,人气满满。

在“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陶琉、柳编、汉服、鲁绣、黑陶……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一针一线、一瓦一瓷之间,传递出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以前,广饶县大码头苇编是农村人谋生的活计,现已转型时尚用品,每年编织芦苇制品15万件销往海内外;在李氏传统布艺展台前,传承人李安玲展示着上百种布艺玩具,产品供不应求。

走进“红色文旅”展区,平方米的面积内,以时间为轴、空间为面,采用场景再现方式,助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地道战、时代楷模焦裕禄……“红色地标”、著名战役和典型人物长卷铺陈开来,引领公众追忆峥嵘岁月。

从文化元素的深度提炼,到创意设计的点石成金,山东让有形的产品延伸着文化产业链,展示着文化的魅力,绽放出文化之蓬勃。

创意赋能,深厚文化底蕴变生产力

“眼前的两只杯子是华光在不同时期生产的产品。一只是‘贴牌代工’咖啡杯,当时这个产品的价格还不到3块钱,利润不到几分钱;而今天的‘华光·瑛藏’茶咖杯,一杯一碟卖到上千元。同样都是杯子,但价格相差巨大。”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同强说。本届文旅博览会“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里,华光国瓷产品的今昔对比,让人强烈感受到文化创意加持的变现能力。

一杯一碟何以卖到上千元?华光国瓷设计师闫斐认为,底气来自文化创意。她没有选用传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而是融合当今国际审美风潮对传统元素进行重组再创造,使中国古典审美在炉火的极致高温中,升级为轻奢的“世界风”。苏同强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立足于此的一个创意,往往能让产品增值不菲。

文化创意与陶瓷琉璃产业融合,对于陶瓷琉璃产业重镇淄博来说意义非同小可。目前,淄博市规模以上陶瓷琉璃企业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截至年底,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亿元。

创意让传统文化生金,也让红色文化带富一方百姓。

电视剧《沂蒙》的拍摄,让取景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69岁的村民刘乃秀也因此正式踏入“演艺圈”,开启群演生涯。现在的刘乃秀,一边忙农活,一边当群演,参与拍摄了余部电影、电视剧。常山庄村也陆续建起了影视基地微电影摄制中心、影视演员培训基地、沂蒙红色创客制作基地、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聘请专业人员对村里的群众演员、有一技之长的贫困人口进行针对性培训。

目前,常山庄村有近名村民在影视基地内从事专职导游、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村里还开设了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商铺32家。

而在沂蒙红嫂故里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村里多渠道征集来红嫂祖秀莲的相关图片余幅,收集了体现沂蒙山区生产生活的实物余件,并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建起了“沂蒙红嫂祖秀莲展览馆”,沂蒙红嫂救助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结合青山绿水、传统古村落特色,村里走出了一条“红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沂水县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模式,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小山村人气越来越旺,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革命老区、沂蒙精神主要发源地,近年来,临沂发挥红色文化丰富、革命文物富集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用好市场化手段,实施‘文物’行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火’起来,带动沂蒙乡村富起来。”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介绍,临沂促进“文物旅游”融合,规范提升A级以上红色景区26家、红色旅游特色村30余个,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30多条,推出革命场景体验、沉浸式小院演出等红色旅游项目余个,年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通过景区展售,多种“革命文创产品”变为“市场时尚商品”。

放眼山东,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得天独厚。“仅今年,山东各地就推出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各地历史文化、乡村田园、都市风情等资源。”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赋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转化为生产力。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介绍,从年开始,山东启动“设计”战略,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农村、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服装服饰、家居家具等重点消费领域,强化文化创意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作用,让各种新业态遍地开花。”

数字赋能,推动文化创意流量变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1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