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麒麟区茨营镇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团结村巧媳妇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探索,不仅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蚕农、绣娘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截至今年10月,巧媳妇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近60万元。
巧媳妇合作社社员制作绣品。
整合资源打响产业“特色牌”
“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照顾不到老人和小孩,后来听说有手艺、会刺绣的妇女在农村老家也能挣钱了,就从外地回来了。现在靠帮别人加工衣服有份收入,还可以抽空种地、照顾家人,真好!”茨营镇红土墙村的张荣招说道。走进张荣招的家中能看到很多彝族特有的绣品和民族服饰。张荣招16岁时就跟着家里的嫂子学刺绣、做衣服,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绣娘。
像张荣招这样会刺绣、有手艺的妇女,茨营镇还有很多。为了让留守妇女、年轻人就近就业,解决“出去顾不上家,在家养不了家”的问题,团结村妇联主席龚粉珍发起成立巧媳妇专业合作社,通过居家化生产、专业化培训、品牌化经营、订单化销售,生产手工蚕丝被、刺绣制品等产品。
近年来,茨营镇依托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了栽桑、养蚕、加工、缫丝、桑枝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制订“巧媳妇+”品牌发展计划,创建“巧媳妇+蚕丝加工”“巧媳妇+民族特色刺绣”“巧媳妇+手工编织”等品牌,推出灯罩、草编彩桌等“一村一品”系列,发展包括丝艺、竹艺、布艺、串珠、钩编在内的10余种手工工艺,打响了产业“特色牌”,通过小产业,带动大发展。
巧媳妇合作社社员制作蚕丝被。
引水入渠激发产业“续航力”
为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茨营镇引进江苏华佳集团投资万元,新建蚕桑示范基地亩,建设工厂化蚕房7间平方米,开启了“机械化栽桑、工厂化养蚕”新模式。截至目前,茨营镇桑园面积达2.8万亩。
除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蚕桑养殖种植,茨营镇还有余户蚕农。为了更好地服务蚕农,茨营镇有针对性地开展先进技术培训,并在每个村聘请一名具有一定技术的人员作为蚕桑养殖种植辅导员,深入各家各户开展指导。同时,江苏华佳集团每年集中组织工人开展3至4次蚕桑养殖种植技术培训,团结村巧媳妇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能手则利用晚上时间到农户家中,教大家蚕具消毒、桑园防虫治病、蚕种选择等蚕桑养殖种植知识。随着蚕农的生产技能不断提升,蚕桑产业亩均收益达元。
党建引领增强产业“内生力”
为解决蚕桑产业小而散等问题,茨营镇在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内生动力。茨营镇农业园区联村党委成立了蚕桑产业党支部,吸纳蚕桑主产区的7个村(社区)科技人员加入党支部,构建“党支部+公司+产业+村级合作社+蚕农”体系,通过订单化销售形式将蚕农生产的蚕茧集中销售,有效解决收茧量小、价格低、支付不及时等问题。团结村巧媳妇专业合作社成立党支部,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和法治知识培训,提升妇女专业素质和法治意识,同时开展丰富的支部活动,使合作社成为加强党员管理、收集村民意见建议、调解矛盾纠纷、基层文明实践、推动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体。
杨斯琦/文代石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