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建筑师周贞徵完全没有想到,十几年前她随手翻起的一本关于贵州印染工艺的书会成为她现在工作的一部分。这本书记录了两位日本人类学家到贵州黔东南大利侗寨考察研究侗族传统染织工艺。其中提到的染织技艺和手工侗布深深地吸引了她,她人生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在探寻大利侗寨的建筑设计和侗布染织技艺过程中,她甚至代表贵州黔东南侗族同胞会向世界介绍“豆染”这项传统的染织技艺。“豆染”是一种防染剂,以黄豆粉、石灰粉、侗家米醋、板蓝根等为原料制作而成,可用来制作蓝色或黑色的富有光泽感的布料。几百年来,“豆染”技艺在偏僻的大利侗寨,经侗族妇女勤劳的双手世代传承,并成为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如今,在现代快捷生活的影响下,精工慢制的传统手工活儿不再受年轻人青睐。为寻找传统工艺的新出路,年的秋天,作为北京Atlas工作室负责人的周贞徵与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成员来到大利侗寨完成一项非遗项目,他们与侗族妇女一起用传统技艺制作别样的侗布。年,周贞徵带着侗族妇女们参加北京设计周,拿下“最佳生活方式改良奖”等两个大奖。同年10月,侗布工艺项目在贵州丹寨举行的中国丹寨非遗周比赛中获第二名。周贞徵的团队将侗布设计成各种家居用品,有抱枕、坐垫、包袋、还有服装等,并在北京和上海的专卖店店进行售卖,标价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她表示,今年她们将推出一家专门销售传统手工织品的网购商店。“我希望这个项目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而帮助侗族妇女脱贫致富。”周贞徵说。大利村寨位于贵州黔东南榕江县的山谷之间,侗族人口超过人,是侗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可追溯至大约年前的明朝。在现代生活的飞速发展和激烈冲击下,当地村民们仍然遵循着几百年来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他们种大米和蔬菜,建造木屋,染制侗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体系。虽然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但村民们依旧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周贞徵说:“从外面看,好像是我们在帮助当地妇女,但我们在整个村子里学到的,是对生态循环的思考。”妇女活动中心周贞徵出生于台湾,90年代,全家移民去了美国。年,她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年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城市设计专业拿到硕士学位。周贞徵的爷爷是湖北人,奶奶是四川人。在多语言的环境里长大的她对大陆充满了好奇,因为那里有好几个“家乡”。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回到大陆后,她与两位在美国认识的同学成立了Atlas工作室,专注于建筑空间及多领域设计。侗族只有口头语言,没有具象的书面文字,全凭山歌和民间故事将本地的文化代代相传。村寨沿着一条小溪蔓延发展,溪水边上坐落着五座古老的石桥,木制的吊脚楼屋群环绕着鼓楼和萨岁祭坛。萨岁是侗族人民信仰的灵验女神,年被纳入乡村保护项目。两年后,随着侗布项目的扩大,周贞徵开始筹划建造一个社区中心专门服务布艺染织工作。她说:“建造妇女活动中心使我的团队萌生了探索侗寨建筑技巧的想法,特别是传统木工和砖石相结合的建筑技法,并重新构思这些传统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现代化用途。”这个活动中心,也就是周贞徵和团队建造的工作室,是一幢三层楼建筑,位于中央广场鼓楼前。一层是染坊,便于染料保存、布艺阴干。二层是妇女们的工作活动区,配置了现代缝纫机和模具,也是工作区域。三层的空间用来做一些作品展览。“活动中心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型建筑空间的诞生,它将侗族传统建造技法融入进现代化设计需求中。”周贞徵介绍。“工作室的设计强调明亮、通风,区别于许多侗寨黑暗潮湿的内部环境。”她补充道。年,大利妇女活动中心建筑模型在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亮相,向世界展示了其在优化空间方面的新探索。井上民宿与大利的缘分像是命中注定一样,周贞徵在建成了布艺活动中心后,又被邀请在当地设计建造一家精品民宿。年,贵阳90后张十八为了追寻崭新的生活,他关掉了自己在广州经营的小广告公司,回到贵阳发展。喜欢旅行的他,意外来到了大利侗寨,他觉得这里简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后面又陆续到访三次进行考察,他决定定居大利侗寨并开设一家民宿。在大利侗寨住了差不多两年,张十八见证了妇女活动中心的落成。于是,他邀请周贞徵在村口的古井上设计建造一座新的民宿,取名“井上民宿”。井上民宿坐落在村子里很显眼的半山腰上,采用当地的杉木和土砖构建,试图保证用材的自然原始性,并维持村落原有的构造节奏,保证民宿辽阔的视野。“通过选择具隔音防震与保温隔热的木材打造具备现代需求的多层墙体,缓解室内的闷热感,所以民宿无需空调就可散热。”周贞徵介绍道。年,这家精品民宿入围了全球最大的专业建筑设计网站ArchDaily的酒店建筑项目提名。ArchDaily评价,“井上民宿”将自身定位于村庄的简单而简朴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传统建筑方法与当代设施演变后完美契合的设计方法,同时又不失去大利传统根源的完整性。周贞徵认为,民宿的成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游玩,进而到到活动中心学习染织工艺,为大利侗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大利侗寨已经形成了对传统村落进行有利保护的“大利模式”,也成为国内外部落村寨保护的典型案例。(记者王茜杨军编译王瑾)原文见5月14日中国日报国际版14版英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