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乡村人才红工坊如何撬动桐乡家纺名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宋彬彬通讯员寿利宏俞阳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的使命担当。今年,全省正全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谋划一批重大改革方案。即日起,《彬彬有理“看”桐乡》栏目将聚焦桐乡各镇街、部门争先赛跑推进共同富裕的新举措新亮点,讲好鲜活而深刻的桐乡共富故事,敬请垂注。上周,我们推出了崇福镇以党建引领打造万亩稻虾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故事,本期我们来到了桐乡大麻镇,揭开“乡村人才红工坊”背后的共富密码。

在日前举行的“桐乡市十大杰出青年”表彰仪式上,大麻镇海北圩人才“红工坊”沈佳明作为桐乡农业领域唯一代表获得表彰。十年耕耘,32岁的沈佳明从新农人变身致富带头人,他创新的党员“共富跑道”模式,带动多名社员平均年增收3.6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大麻镇全面开发乡村本土人力资源,建设乡村人才“红工坊”共富单元,按照“善创造”“能致富”“可带动”的原则,重点挖掘生产经营、传统文化、基层治理等相关领域乡村能人并进行人才认定,引导“乡村能人”服务“本乡本土”。

大麻镇党委书记张标告诉记者,按“人才领衔+项目运作+特色产业”的运作模式,首批组建了8个“乡村人才红工坊”,并成立乡村人才党建联盟,以人才“红工坊”的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创业就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打造了坚实的人才堡垒。

能人汇聚,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立夏万物长,田间农事忙。

眼下正是冬小麦和油菜的收获季,大麻镇永丰村种粮大户沈建林往年这时人忙心累,今年却当起了“甩手掌柜”,他轻点手机,打开“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上午下单,下午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就开到了田头。

既方便还高效。“田保姆”是大麻镇在应对疫情探索的新型农业服务方式,农户将农业生产的个别环节或全程委托给专业的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高质量管家式服务。

“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能根据情况合力调配技术、农机、人力等资源,这样一来,进入集中收割期,种粮大户再也不用为找不到收割机或者烘干场所等而发愁了。

“麦子收好了,点点手机还能领到种粮补贴呢。”沈建林说,“田保姆”围绕“种粮一件事”,除了提供植保作业、种植托管等社会化服务,还衍生出保险、贷款等金融服务。种粮大户的各级补贴、奖励,轻点手机就能审核领取。

“田保姆”为农解忧,背后靠的是乡土人才作支撑。年年初,因疫情影响,大麻镇涉及40多户外地种养殖大户无法及时开展农业生产,大麻镇成立50余人的“田保姆”服务团队。在田保姆人才“红工坊”负责人沈月明带着团队广泛开展菜单式托管、全程托管、植保作业等社会化服务,为全镇30多户外地水产养殖户、14名外地种粮大户提供委托田间生产管理,为外省市的种粮大户挽回经济损失近15万元,沈月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农民(个人)。

为深化服务,大麻镇党委在田保姆服务中心成立党支部,组建一支由5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包括镇村干部、优秀农业主体、农科院专家代表,同时与嘉兴市农科院签订党建结对协议,开展优质稻种植推广合作,全镇多亩田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农业附加值。

“田保姆的精准指导,让我们种出了优质稻米,卖出了好价钱,农民钱袋子更鼓了。”大麻镇永丰村党总支书记蔡武强感触很深,永丰村一直以来是一个纯农业村,以栽桑养蚕、种植水稻为主,这两年村里建起了龙图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浙江大学、嘉兴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田保姆服务中心就建在这里,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都有数十个水稻新品种在永丰村试种,好水良种加上科学种植,稻米产量最高达到亩产公斤,创新推出的婚庆米备受追捧,村集体收入也提高到万元。

产才融合,强链补链推动“布满全球”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大麻镇将乡村人才纳入镇级科技人才政策给予保障,经认定的乡村人才“红工坊”给予每年一定资金补助,并把乡村人才建设纳入行政村目标责任制考核。

随着乡村人才红工坊的推开,大麻镇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一些文化能人也脱颖而出,在他们的引领下,激发了乡村文化活力。

在大麻镇海华村,一处云上锦人才“红工坊”很自然地嵌在民房之间,顺着小院推门而入,只见“红工坊”负责人杨惠娟正对着图案,一针一线地制作拼布,慕名前来学习的村民络绎不绝。

置身于杨惠娟的“红工坊”,在上百幅拼布画中,一幅两米长的《南湖红船》格外吸引眼球,整幅作品共由多种颜色、近条的布条拼缝而成,颜色亮丽,图案逼真。

“踏入这一行,也是多亏乡贤的指引和帮助。”杨惠娟今年57岁,原本是海华村的一名村干部,退休后曾一度赋闲,为此也很不适应。两年前,机缘巧合,杨惠娟碰到回乡的北京服装学院潘海音教授,她希望大麻镇能够挖掘培育乡土人才,把家纺布艺产业做大做强,潘教授得知杨惠娟从小做过裁缝,家里又办过家纺厂,便劝她学做拼布。

听了潘教授的一番话,杨惠娟便开始摸索起来。当针线在布料间来回穿梭,渐渐地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包括各种小配饰、桌旗等,她都能够对着画作拼出来,很快找到了成就感,她也获评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

为了完成《南湖红船》拼布画,她每天7点多起床创作,忙到深夜入睡。在大麻镇妇联的号召下,来自各行各业的百名妇女们开始接力参与拼布,帮助杨惠娟创作。海华村的妇联主席邓丹萍就是其中一位,她说,“拼布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而且通过这个作品,能让人知道,大麻的布不但可以做窗帘、沙发布,还可以做成画,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能人领头,共富路子越走越宽。大麻镇针对家纺文化薄弱的问题,重点挖掘拼布艺术并指导杨惠娟成立了云上锦拼布馆,并作为村里首批“人才红工坊”,通过开设手工课程、专业老师教学、在线直播交流,打开了市场销售渠道,直接带动了8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拼布艺术,人均月增收0多元,多项作品受邀参加全国或行业拼布展并获奖。

一间小工坊,让乡村文化动起来。大麻镇党委委员陈立伟说,人才“红工坊”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在党建引领下,以人才开发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做大人才“蓄水池”,补齐农村“共富链”。接下来,要继续加大对乡土文化能人的挖掘和培育力度,通过“产才融合+强链补链”的模式,赋能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做精做强,朝着“布满全球”的目标奋力向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4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