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阵地迈步共富征程文化礼堂

本文转自:中国蓝新闻

红色引领新征程,文化赋能共富路。近年来,婺城区立足文化礼堂建设,深耕红色阵地,融合村落文化底蕴,创新经济模式,振兴特色产业,在婺城大地走出了一条“文化礼堂+”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听,梅溪畔的书声琅琅

眼下正值梅雨季,炎炎盛夏如约而至。在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一汪清澈的梅溪穿村而过,溪里鱼虾成群,溪畔游客三三两两,游访诗画岩头。

迎着阵阵书香,人们走进墨香文化礼堂,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新改造的阅读区翻看起来。这个占地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涵盖婺剧沙龙区、诗词文化展区、书画展区、智慧社区体验区、农创产品展销、妇女儿童之家、双创培训室等20余项功能。室外新时代文化广场还可承接户外大型文体活动和大型商业活动。

岩头村文化礼堂本是“灵岩书院”的旧址。岩头村里有“先有灵岩寺,后有金华府”说法。村内更有灵岩十景:松甑煮月、丹牛卧波、天池浴女、廊桥遗梦、灵岩晚钟、古渡重春、垄上醉秋、梅溪归棹、石街照影、僧尼问俗,历代文人骚客题咏甚多,村中灵岩禅寺始建唐朝,至今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旷世遗韵。而如今,经过系列改造,千年前的“灵岩书院”,新时代的墨香文化礼堂,成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了岩头村走向共同富裕的“幸福密码”。

以墨香文化礼堂为中心,岩头村通过改造村庄环境、引进文创产业园区、展销非遗项目、举办主题文化节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成了金华人假日文化旅游的好去处,也为当地村民创富搭建了优质平台。

在墨香文化礼堂里,人们围坐品茶,聆听国学智慧,在粉墙黛瓦的烟雨江南感受千年传承的足音。岩头村“禾居文创”负责人周文跃介绍,伴随国潮风的兴起,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加快,传承千年的扎染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之相关的文创消费随之火爆。“禾居文创”仅“婺州染坊”就延伸出扎染布艺服饰、香囊、茶席、摆件等产品展销,扎染工艺、香囊制作等体验项目,以及国学主题研学、成人礼等多元化业务形态,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也给岩头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赵献春是地地道道的岩头人,生在岩头,嫁在岩头,对岩头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故土情怀。曾一度外出闯荡谋生计,听闻家乡经历了系列改造,开始探路乡村文旅经济,她便携家人返乡创业,为文旅经济做餐饮配套。小店开在梅溪畔,就叫梅溪小院。小店的菜品和它的名字一样,质朴、清新又亲民,于是引来食客无数。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从最初的一日几桌到如今的70多桌,日营业额也突破万元大关。

梅溪小院的红火生意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靠着绿水青山赚金山银山。菜农种菜,果农种瓜,渔夫撒网捕鱼虾,纷纷直供梅溪小院,携手创造舌尖经济,共同迎来了越来越美的好日子。

美,白沙溪畔的富裕征程

走进新昌桥村文化礼堂,一个现代化的报告厅、一系列从千年文明中走来的村史文化展陈,讲述着一个浸润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的好故事。

“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这是宋代名相王淮在游览白沙溪后,写的一首《白沙溪遗兴》。早些年,在白龙桥镇以西5公里处的溪面上原有一座木桥,桥的名字叫“新昌桥”。桥头古村以桥为名,唤作新昌桥村。白沙溪三十六堰中就有三处古堰出自这个古村,即“洞山堰”“旱龙堰”“马潭堰”。这里流淌着涓涓而下的白沙溪水,千年不绝;这里传颂着源远流长的治水故事,世代传承;这里留存着灿烂的非遗文化,历久弥新;这里讲述着新征程上的富裕故事,激动人心。

沿新铺的柏油路进入新昌桥村,挺拔的古树,各色形制错落的民居,烙刻着这个村子悠久的历史。听了一曲婺剧,白发老人蹒跚踱步,往村旁的白沙溪岸边去。白沙溪清白如练,滔滔而下,映衬得远处的天姆山愈加苍翠茂密。白沙溪畔,蜿蜒秀美的古朴廊桥,临水一排美人靠,遮云蔽日,独独留住了清风和水流的声响。清风徐来,带来水的灵动的气息,好似还夹带着些许淡淡的草木的芬芳。村口、白沙溪畔、白沙孤岛上……一处处文化景观讲述着白沙老爷的治水传说,展现着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源头风采。

白沙溪旧名“白龙溪”,是婺城的“母亲河”,主流长68.3千米,由沙畈溪口门阵入境,接纳银坑溪、大铺水、左别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库,经金兰水库后,流经琅琊镇、白龙桥古方村、新昌桥村,最终入汇婺江。

近年来,依托南山漫道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7+X”乡创模式、康养文旅综合体运营……依托红色阵地,白沙溪畔,新昌桥村发生了一场美丽蝶变。村集体与婺城区城投集团合资成立婺城区昌桥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主导新昌桥文旅经济运营,接纳村民入股分红。在运营早期,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部分党员率先经营夜经济主流业态,配合滨水景观留住客源,拉动消费,其余党员在营业过程中做好安全、秩序、卫生等维护和服务工作。目前,新昌桥村夜经济日引流稳定在千人左右。

廖江泺是婺城区竹木雕刻艺术非遗传承人,在新昌桥村落地了自己的“小木头雕刻艺术空间”,容纳了一个约50平方米的展厅和一个多平方米的手作体验室。各色作品惟妙惟肖,融合了现代“黑科技”,嫁接公益,在新昌桥乡村游中点燃了一波“文创热”。他告诉记者,底蕴深厚的白沙溪,美丽清雅的新昌桥,都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多为合作的乡村创富模式也给了如他一般的文艺创客以良好的发展平台。

这样的乡创模式也给村民带来了利好。村民陈爱娥从岗位上退休,回到新昌桥村,守着一处十几平米的小房子,张罗起了一家饺子馆。街坊邻里自家地里种的蔬菜,现擀的皮,现炒现拌的馅儿,现下的饺子,口口都是家的味道。

“夏天来游泳、戏水,秋冬季来徒步、钓鱼,来村里玩的人越来越多,饺子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多碗。”陈爱娥说。

香,茶花村里的幸福绽放

走进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目之所及皆是美景,心之所感皆是幸福。乡村大道的尽头,一座定位为“中国茶花文化产业园”的文化礼堂映入眼帘,开启礼堂的大门,现代化的展览厅内阵阵花香扑鼻,使人觉得别有一番情趣。

下张家村位于竹马乡东南部,是“中国茶花之乡”,同时也是国际山茶花物种园的坐落地。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结合自身茶花特色,于年开始建设文化礼堂,年10月礼堂开馆,建筑面积达平方米。

下张家村文化礼堂紧紧围绕茶花主题设计,一楼为中国书画报浙中艺术中心,容纳了一个大型书画展厅;二楼为文创企业办公场所,已有7家文创单位已签约入驻;三楼则为下张家村的文化展馆,展出着下张家村村史村志、好人好事等;四楼设立会务中心,可开展容纳多人的培训及交流活动。村里还组建了中老年健身队、青年妇女舞蹈队、锣鼓队等群众文化组织,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村里引进了多个文创企业,为探路“茶花电商经济”增添了新动力。

近年来,婺城区循序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一体两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宗族文化求同存异的发展方式,形成以文化礼堂为主要载体,逐步串联并带动群众文化、特色旅游、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发展格局。

茶花为下张家村的村民们带去了机遇和美好的生活。年,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钱瑞华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特色强村”之路,打开了竹马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张家村的村民成了花农,跟着茶花大户们学到了技术、挣到了工钱。此后数年,下张家村的党员带头承包土地、种植茶花,并坚持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入了0多个茶花新品种,茶花产业风生水起。

董金华、高新星夫妻是下张家村的村民,原本丈夫从事木工行业,妻子则是裁缝,听闻村中茶花产业发展日益蓬勃,便一同回村做起了茶花销售、苗木种植的生意。早年间的茶花苗木,销量都是靠双腿“跑”出来的。但如今,他外出次数大大减少,只需要在花圃里等着,就能不停地收到订单。“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我正式做这行之后,也开始使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货款也是通过网银接收,十分快捷。”董金华说,各地网络交易平台的普及和运用,让下张家村的茶花广为人知,销量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自己在闲暇之际还能做回木工老本行,获得双份的收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