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丨会讲故事的古董铺子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身处闹中取静之地它犹如藏在“九十九间半”里的古董铺子数十种非遗瑰宝在这里呈现数十位非遗传承人在这里扎根历经4个多月焕新听,它要讲述新的故事了

……

7月18日,南京民俗博物馆焕新升级,正式开展!

这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年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本陈列提升改造,余件馆藏文物精品在多进穿堂式展厅中亮相。

推开熟悉的门,一起瞧瞧里面有什么新鲜东西吧!

改造后的基本陈列包含三大区域:

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15号院2-6进)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17号院1-5进、19号院1-5进)

老南京民俗展区(42号院3-4进)

金陵名宅,“九十九间半”里的文化传家

甘熙宅第先建居住性房屋,后建辅助性设施,经过始建、扩建、完善的过程,形成多组多进穿堂式大型民居建筑群,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上,甘熙宅第有房屋三百余间。

居于此的甘氏家族以“施敬友恭”为治家理念,形成了儒雅、严谨的家风。甘氏在古籍文献、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上有杰出成就,并建造了藏书名楼——津逮楼。

这次展陈出新的一大亮点,就是从宅第故事、宅第保护、宅第人文等方面将甘熙宅第保护的历程做了系统梳理。不仅复原了“九十九间半”模拟沙盘,甘熙撰写的《白下琐言》也在展览中展出。

甘熙《白下琐言》

友恭堂、书房以及会客厅通过复原陈列,以更好的原状展示了甘熙宅第建筑的历史文化空间。多媒体影片《九十九间半的前世今生》《遇见传承·甘氏家族与京昆艺术》等为观众生动讲述了甘熙宅第的人文故事。

历经二百多年风雨的甘熙故居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本身所蕴含的建筑艺术和人文积淀

展现了向上向善的传统文化魅力

一桌一椅,民俗工艺在他们手中传承

新鲜有趣的互动项目,为民俗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增添了更多吸引力。走进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端详非遗传承人的精美作品,体验趣味十足的互动项目,感受“六朝烟水气”的氤氲。

作为我国传统灯彩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秦淮灯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征。展位前,只见一排排大小不一的花灯悬挂在天花板上,荷花灯、鱼灯、熊猫灯、宫灯……造型丰富多样、做工纤巧精致、染色自然明丽。

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老师正和学生们讲述他和秦淮灯彩的故事。灯彩吸收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刺绣灯艺术之长,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

“花中有花,题中有题”,以清新秀丽见长的南京剪纸,所刻画的人物和花鸟妙趣横生、意趣盎然,剪纸艺人在心中构图,一把剪刀、一张白纸便能一气呵成,剪出活灵活现的图案。

学习绒花制作技艺

以蚕丝为原料进行染色,用铜丝为蕊制成长条绒,再盘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南京绒花以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鬓头花、帽花、胸花、装饰花等,备受人们喜爱。

在博物馆大屏幕中,还有各色不同的云锦花样,游客只需要动动手指,便可将色彩填至云锦的花样之中。民间布艺、面塑、金银细工、空竹……展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和活态展演,以传承人工作室的独特形式,给人们带来集展示、展演和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展现非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在当代文化中绽放的新活力。

守护传统建筑,延续城市文脉

博物馆内特推出“时代匠心——南京青年民间艺术家创作展”,汇聚50余位青年作家的剪纸、雕刻、布艺、绒花等非遗作品,或展现城市新貌,或反映创新成果,集中展现了青年民间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展厅中间的彩锦绣屏风,嶙峋假山、亭榭院塘,“线”是行针之绣线,亦是物象边界无形之线,屏风以园林为意象,以丝丝绣线构筑一场游园梦境。

招幌林立,市井繁华

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各地区

传承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市井民俗文化

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传统民居的幽静古朴、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不经意路过的窄巷都在诉说着悠悠岁月中的城南往事。

水边倒垂杨柳,与水中鱼儿相映成趣,亭台水榭、金陵名宅搭配出博物馆的独特意境。

甘熙宅第的夏天藏在闹市中藏在青瓦白墙的建筑里也藏在了古今交错的时空里

图文:孙睿

谭可昕

编审:葛新

监审:周贤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00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