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扎花是一种刺绣和布艺相结合独特的汉族传统工艺形式,它的一些品种和技法在陕西省范围内极为罕见。从研究其现存的实物外形和内涵来断定,最早可溯源到西汉。由于高陵所处的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高陵扎花形成了具有典型关中特色的汉族民间流派和宫廷流派两大派别。她承载着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产物。
解放前,高陵扎花艺人遍布各村镇,扎花内容题材广泛、品种繁多,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文革时期,高陵扎花被作为“四旧”内容受到冲击,扎花艺人受到打击,扎花队伍逐渐缩小,一些传统的扎制品种也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范围。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工业技术逐而取代传统的手工劳作,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无人再愿学既费时又费力的手工扎花技艺,导致当今仅存的一些民间流派和宫廷流派的代表老艺人的技艺无法传承下去,高陵扎花濒临灭绝。
1、高陵扎花是刺绣与布艺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工艺形式。
2、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高陵地区汉族民间扎花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作品不仅图案精美,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扎缀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性。
3、广泛使用的特征。高陵扎花一般在嫁娶、满月、祝寿、时令节气民间往来等日常生活中作为礼物送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具有广泛使用的特征。
4、扎花题材与品类极为丰富,题材既有老鼠吃葡萄,多子多福万代传,双牛抱钱享福在眼前,虎叼蝎子后代出英豪,兔子百财美丽如画,二龙戏珠样样如意,蛇抱南瓜瓜蝶飞舞庆丰年,马折桂花金榜题名首一个,羊抱柿子样样如意,猴抱桃子长寿平安,鸡抱牡丹富贵又功名,狗抱佛手粮满仓,猪嘴掀石榴享福在后头,鱼戏莲等,又有人物花鸟。品种大多为花鞋、裹肚、马甲、信插等。现已发掘出4类25个品种,在题材、品类上具有丰富性、典型性特征。
5、高陵扎花在风格上既写实、又写意,既有黄河流域的豪迈,又有南方地区的清新秀丽,她随地取材,因材而制,作品既有汉族民间扎花的质朴,又有宫廷刺绣的华丽,表现出北方刺绣和南方刺绣相结合,汉族民间扎花和宫廷刺绣相结合的特征。
6、高陵扎花大多是自用,用心扎制业余创作,不计成本、时间,具自产自用非商业性的特征。
7、高陵手工扎花艺人是从没接受到艺术熏陶的普通人,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材、表现方式,没有受到任何流行艺术的干扰,具有汉族民间艺术的神秘性、任意性的特点。
宫廷流派扎花在选择材料上用蚕丝线,粗细根据花型考虑,细的如发丝,面料上选择一般用丝缎,环境要求绣房清洁、明亮。主观要求心静如水。在颜色搭配上要求艳而不俗,典雅富贵。花式搭配很讲究,龙型只能配火珠和云纹、红底色配黄龙、青黄龙,黄底色上扎绣绿龙和青龙。宫廷流派所绣物品上花饰很讲究,哪种动物配哪种花型很严谨,如牛配牵牛花,龙配火珠和云,蛇和蝴蝶南瓜配,猪和石榴配,猴和桃子配等,绝不能乱搭配,每种构图都有说法和根据。宫廷流派所扎绣品种涉及面很广,基本没有偏重。所绣各种花型和实物要基本吻合,如佛手瓜、莲花图案较正规、古老。
在男性服饰中可有龙、狮、虎、鹰、大鹏等动物飞禽图案,花草只能选用菊花和兰花。
女性服饰可选用凤、牡丹、喜鹊、画眉等。
童子服饰可有童子戏莲,童子戏钱,童子骑牛、骑鱼、骑骐驎等。
莲花帽是宫廷流派中独特物品,小孩帽莲花瓣朝下,大人莲花瓣朝上。
民间流派在扎花上选料较随意,缎子、布匹都可,用线方面用蚕丝线、棉线等均可,环境选择上能清洁、明亮、安静最好,在院落、聊天场合中也可。花色搭配较艳,花型随意画,貌似即可,不很讲究,花型图案使用上有讲究,如鱼戏莲只能在枕顶等新婚嫁妆和内衣上用。葡萄在已婚妇女生活范围内用。葡萄、螃蟹、鱼、佛手、樱桃、五毒等是高陵民间扎花最常见的题材。男子服饰上扎制兰花、菊花,也可用虎,除莲花、牡丹、梅花外一般花草都可用。男女服饰不能用龙或凤图案。民间扎花品种上以虎头鞋最具特色,裹肚、信插、百花帐、枕顶等扎花题材最为丰富。
宫廷流派
1、代表人物牟玉娥
牟玉娥,女,年生,张卜乡塬陶村农民。宫廷流派可考历史在年以上,牟玉娥回忆,她的老姑牟茹,清末时在紫禁城里的尚衣监作领班,专侍皇家绣品。技艺高超,绣活出众。后来八国联军进犯,慈禧逃至西安时念牟茹年迈,赐以财物,准其回乡。牟茹无子女,后把这门手艺悉数传给娘家侄女牟巧。
牟巧18岁左右,牟家举家从眉县迁至高陵牟家塬(今张卜乡贾蔡村附近,牟家塬系后人起名),时牟家家道殷实,有很多屋子,几口井,地也相当多,牟巧多有时间研习扎花。牟巧嫁至张卜乡韩家村,韩家是大家财东,牟巧的绣房从不轻易让人进,专心扎花。衣服全扎花,无花不穿,甚至扎腿带上都有着精美的图案。牟巧终生无子女,很喜欢娘家侄女牟玉娥,牟玉娥八岁起就对扎花很感兴趣,13岁即能随姑姑扎出很多花样。牟玉娥从牟家塬嫁到塬陶村一直扎花不断,家里人从不反对,她在高陵东乡扎花很有名,又因个子小、白净、漂亮,别名“一枝花”,牟玉娥的扎花图案和普通扎品有很大差别,针法比较复杂有一定理论,图案、配色细致,一丝不苟。要求比较严谨,一般配色较淡雅,图案有工笔画般的效果。牟玉娥已90岁高龄,至今扎花手不抖,穿针引线全凭感觉,她制作的十二生肖鞋可谓传世杰作。
从古到今在高陵流传着一句话“孔雀开屏缠绵牡丹花儿艳”。据说有这样一种鞋,谁也没见过,年牟玉娥将之做出,鞋面部有一个栩栩如生开屏的孔雀,鞋帮两边一侧为蝉,一侧为牡丹,她并为大家讲出了这种鞋的来历,在李隆基时,他的一个娘娘死了,他心情很沉闷,一个臣子对他说,有一个女子很漂亮让召来看看,这个人就是他儿媳杨玉环,两人一见钟情,经常去骊山游玩,当时骊山有很多孔雀,杨玉环很喜欢,宫里人就给杨玉环做了这种鞋。后来这种漂亮的鞋子就传出了宫。大家听了都很惊讶。
牟玉娥没有文化,活动范围极小,但她做的八瓣莲花帽、三寸金莲鞋、善帽、龙凤马甲、黄马褂等在工艺上与清宫用物几无差异。
年县文化馆举办的民间艺术沙龙上,牟玉娥被推到公众面前,随后《西安晚报》、《西北航空杂志》(中日文)多次对其进行详细报道,年西安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