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视土地为生命,他们仰赖土地得以生存,不管是劳作技术还是生活艺术都与土地相关。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为丰富生活,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来耕读艺苑,今日畅聊庆阳的布贴画。艺苑君对家乡布贴画最初的记忆是小时候身上穿的带有布贴画的马甲,背上有一个胖乎乎的娃娃,很是生动。那是艺苑君外婆做的,说那是剪纸上的抓髻娃娃,可以保护我。说来也怪,每次穿上它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哆啦A梦保护的大熊一样,什么都不怕了。冬天,庆阳人几乎每家都会挂布贴画的门帘,图案多种多样,色彩五颜六色,既保暖又给冬日的荒凉增添了喜气。后来才知这布贴画竟是一门民间艺术。庆阳布贴画雏形是源于当地妇女日常生活中的针线活,是人们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在庆阳几乎家喻户晓,多见于小孩的衣服上。艺苑君听老辈人讲,这布贴画的由来要从他们当年物质严重匮乏时说起,那个常常缺吃少穿的时代,妈妈们只好动脑筋用他们心灵手巧的双手,常在破旧的衣物上缝缝补补、厚厚缝衲,久而久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图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后来妈妈们常会在孩子的衣服上缝制一些动物、花草图案,传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布贴画的实用性逐渐淡化,装饰性、艺术性逐渐凸显,才有了民间布贴画艺术。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创作的布贴画作品,大都以传统文化、民间传说为题材,有常见的生命树、麒麟送子、毛野人的故事等等;而以赵星萍、刘雪玲、曹永琴、李庆英、安春霞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如《婚嫁图》、《农耕图》、《亲口口拉手手》等等一系列作品都展示他们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他们现在已成为庆阳华池县民间布贴画艺术的主要创作力量,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间布贴画精品力作,结集出版了《华池民间布贴画艺术》一书。如今的庆阳布贴画多次走出国门和在全国各地进行交流展出。年6月,组织参加由文化部与香港民政事务局主办的“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年2月,赵星萍和她创作了十余幅布贴画作品参加我国驻埃及使馆举行的年第七届“欢乐春节”大庙会活动。年4月,华池县文化馆民俗研发中心研发的民俗文化精品——巧儿布贴画、巧儿抱枕、华池剪纸等民俗系列文化产品余幅精品力作被邀请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展出。5幅巧儿布贴画《打酸枣》、《老碾子》、《回娘家之一》、《回娘家之二》和《悄悄话》和2幅巧儿民俗抱枕《回娘家之一》和《回娘家之二》共7幅作品被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庆阳布贴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彰显了生活的活力,体现了生命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