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从外婆、母亲到女儿,祖孙三代倾力“非遗”传承——一针一线,让民间艺术布上“开花”《扭秧歌》作者:侯显珍直播南阳讯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阳光灿烂地照耀在镇平县校场路上,映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侯氏布艺编制”展示传习示范馆门上的大红春联和“福”字格外喜庆和鲜艳。馆内展柜里,摆放着不同造型的布偶和各种图案的布艺作品,引得路过的人都不由探头张望。侯氏布艺编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8岁的侯显珍和55岁的女儿赵艳华、31岁的外孙女闫飞雪正在馆内整理布艺作品。因为房子刚装修不久,展示出来的只是极小部分,更何况大多数精品都拿到涅阳街道安国路社区了,“社区要创办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哩,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每周义务去社区教想学的人做布艺。”闫飞雪说。没有酬劳,反而费心费力,弄得双休日都没法过,但祖孙三人说起这件事都兴高采烈的,显然,在她们看来,只要传统的布艺编制技艺能弘扬传承下去,其他的事儿都不值一提。瞅瞅馆内的展品,扭秧歌、舞龙、舞狮等与新春佳节相关的布偶以及“事事如意”“百财有余等饱含吉祥寓意的布艺,色彩鲜艳,充满民俗风情。聊聊侯氏布艺编制历史,方知祖孙三代对其传承发展各有贡献,特别是闫飞雪的加入,让侯氏布艺编制的传承融入了更多创新意味。《舞龙》作者:侯显珍《舞狮子》作者:侯显珍传统女红,祖母时代的必修课女红是旧时女子的必修课,只是在时代的更替中,曾贯穿了一个女子一生的传统女红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当然,对侯显珍来说,从小学女红,既是年幼时的必修课,更因为自己有母亲这个布艺编制高手。“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布艺编制。”侯显珍说,母亲张镇华的手艺是跟着老太奶学的,“老太奶有一手女工绝活,做的绣衣、花鞋、虎头枕都比别人做得更精致好看。”她记得,凡是父亲讲过的故事,母亲都能做出来,比如母亲把哪吒闹海故事做到孩子们能戴的香囊上,“哪吒踩着风火轮站在莲花上,手里拿的火尖枪对着一条小龙的嘴,形象生动得很。”由于母亲做的香囊精致且花样多,每到端午节非常畅销。跟着母亲,侯显珍也学得一手布艺编制技巧。年至年,侯显珍作为随军家属先后在川滇藏三省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活多年,每到一处就汲取当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手工艺。不过,其后多年她并未真正从事布艺编制。直到70岁那年,她觉得不能把传统的东西扔掉了,于是重操旧业,做起了虎头靴、虎头枕。随后,老人决定根据一些历史故事做一些人物,从未受过任何艺术培训的她开始翻阅书籍,寻找人物背景和故事情节设计场景。确定题材后,她捡了一些被人遗弃的冰糕棍、假花、理发店不要的头发等,废物利用,在反复试验中,利用传统女红的裱褙、剪贴、刺绣、布艺、雕刻、裁剪等工艺,再加以钩编技术,创作了南阳四圣、四大名著、历史系列、民俗系列、民间传说系列和激励向上精神的《向祖国敬礼》《飞龙乘云庆通水》《百鸟朝凤赞新政》等作品。去年抗疫期间,侯显珍和女儿赵艳华、外孙女闫飞雪创作了《医院建设者》《党员先锋队》《逆行者》《约定》等大量讴歌抗疫精神的布艺编制作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致敬英雄、助力抗疫。《福在眼前》创作者:闫飞雪《百财有余》创作者:闫飞雪《榴开百子》创作者:闫飞雪传统民谣,充满了质朴的情感“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麻衣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儿忘了娘……”这些质朴晓畅的民谣,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充满趣味又含有教育意义。对赵艳华来说,小时候听的最多的民谣,就是外婆做女红时唱给她听的。赵艳华小时候,被随军的母亲侯显珍送回镇平老家,跟着外婆张镇华生活。那时候她的表姊妹很多,一大群孩子天天都在外婆跟前。身为女红高手的外婆,一边做虎头靴等针线活一边哄着这些娃娃,嘴里不停地给孩子们唱着民谣。“她唱的实在太多了,基本上手里在做啥就唱跟啥有关的民谣,每样布艺都有民谣可唱。”赵艳华说,因为耳濡目染,至今她还能回忆起不少民谣,“她做鱼跃龙门的样式时,就唱着‘黄河之水向下流,河里鲤鱼逆水游,龙门山上无水路,奋力一跃化成龙’。她绣石榴花时,就唱‘五月榴花红艳艳,九月石榴沉甸甸,一刀挑破石榴膜,榴开百子福齐天’。绣蝙蝠时候,她就唱‘一对刺眉挂两端,两只蝙蝠嘴尖尖,一块如意坐中间,福在眼前转圈圈’。我们既喜欢她做的布艺,又特别爱听她唱民谣,她一唱我们都跟着唱。”尽管跟着外婆学会了布艺创作,但赵艳华年轻时并不喜欢做这些,近年来特别是退休后她才逐渐重拾并热爱上了布艺编制,“越做越觉得有意思”。她还根据自己的回忆不断整理外婆唱过的民谣,“民谣赋予了布艺编制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味。”祖孙三人和她们的作品《医院建设者》作者:侯显珍《逆行者》创作者:赵艳华《党员先锋队》创作者:赵艳华守正出新,让老传统焕发生机与不少缺乏传承者的“非遗”相比,侯氏布艺编制的传承值得庆幸,闫飞雪对布艺编制不仅有着浓厚的兴趣,更以年轻人的眼光和视野,计划着以文创产品形式,让侯氏布艺编制这一老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闫飞雪在交通部门上班,但学过美术的她对传统布艺编制热爱有加。外婆侯显珍做的布偶主要是针钩作品,她却根据母亲赵艳华的讲述尝试着恢复曾外婆张镇华的红薯泥人做法,在不断试验中做出的泥人十分坚固结实。她还根据母亲回忆的民谣进行创作设计,用不同的花卉、虫鸟、植物等元素组合创作“瓜瓞(蝶)绵绵”“事事(柿柿)如意”“百财(白菜)有余(鱼)”“福(蝠)在眼前”等作品,这些作品色彩鲜艳但大方协调,样式精美又蕴含着传统的吉祥祝福寓意。下一步,她打算将这些布艺作品运用到婚庆用品以及手伴玩具中,让传统布艺编制与时代紧密结合。工作之余,闫飞雪常和外婆丶母亲一起参加镇平县文化馆、彭雪枫纪念馆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制作了布艺编制PPT课件,打算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爱上“非遗”文化。她还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业余义务教农村妇女布艺编制,和外婆、母亲到社区教布艺,那些实用的虎头靴、布包、抱枕、头饰、洋娃娃服装等技术深受欢迎,有一名残疾布艺爱好者学会做布艺头饰后,还出售头饰挣了钱。说起这些事儿,祖孙三人都感到很高兴。受家庭影响,闫飞雪三岁半的女儿也喜欢上了布艺,常常拿着手工塑料针有模有样地做布艺。一家老少,就这样用针、线、布的活态传承守望着这项“非遗”,让民间艺术布上“开花”,让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显自信。记者李萍编辑:冯长顺审核:周若愚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