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依旧喜欢手工制作的物品,比如古法烹制的美食,乡村风格的布艺装饰,手工艺制品,甚至纸质书籍……诸如此类的东西,为什么在工业时代,还占据着市场重要位置,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前往去寻找古迹?
因为,在这个世界,有一种温度源于创造者的热血与双手。它们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为人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日本作家美帆,历时五年,亲自探寻了46家手工艺制作坊,以及作坊的传承人,将他们的故事,汇编成这本由浦睿文化出版的《造物的温度》。
作者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在无意识寻找感知人体温度的东西。正如后人在评价梵高的一生成就时说他: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艺术创作的领地,只要有人传承着,所造之物就不会拉下帷幕。
在《造物的温度》这本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手工艺者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握住独一无二的成品时,饱含沧桑的表情中,透露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昔日的人事物深深的怀念。恰恰是这份情感,令手中低调的器物,拥有一种无法隐藏的光辉。
在采访岐阜县的加藤先生时,作者注意到他握住作品时的情景:他凝视着这只似乎被用了很久的茶杯,爱怜地用手掌包裹着杯身。
一举一动间,微妙且细腻的情感,令作者感触:“到底有多少秘密,是只有这双手才知道。”这蕴藏着手工艺人的精神力量,也传递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态度。
或许,也有不少传承人还走在摸索的阶段,一边继承着父辈流传下来的手艺,一边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看来,人生,或许没有必须要走的路,无论是使命也好,责任也罢,又或者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都是边走边思考的过程。
就像那句经典的言论:不是因为看见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着,总会看到希望。
以上两种手工艺人的理念,都渗透着对人,对物,对世间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有无奈,有担忧,有矛盾,有期待,才使这个地方,那些手作,有故事可讲。令途径这里的路人,游客,想要停下脚步,去聆听与触碰,他乡遇故知的温暖。
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原研哉先生表示,传统工艺将会成为一种未来资源,因此,需要重新认识身边的物品,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从跨过旅游业的兴起,本土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播渠道,如何奠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品牌,这不仅仅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更需要凭借某种器物作为载体,将国家的历史与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基于这样的初衷,《造物的温度》被誉为一本有温度的陶艺书,一本有故事的生活美学书籍,一本不标价的购物指南。
《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认为,造物有三种温度:
第一种:手工艺制作品,它不止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更凝聚着每个时代的文化。
第二种:通过手工制作,深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领悟人生哲理。
第三种:人类的智慧,累积着祖先们用双手钻研的结晶,不断传承才能得以发展。
正是这些伟大的创造与世代相传,赋予一个个冰冷的器物温度与价值,使它们看起来,有了光泽、圆润,以及厚度。
曾在某部电影中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废物,只要放对位置,一切的存在就会有意义。
如果你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愿不愿意跟随作者的足迹,去细品流传在人间的温度呢?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