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传承中涵养文化自信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舞台上戏曲声声响彻校园,小小穆桂英们精彩的演唱赢得大家一阵阵掌声;《大闹天宫》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皮影戏的魅力;剪纸红红火火引来学生驻足欣赏;葫芦烙画的制作演示让大家啧啧赞叹;篆刻社团的孩子们更是围着家长、教师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每年“六一嘉年华”传统文化展示周必有的场景。怎样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涵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孩子心中牢牢扎根?郑州文化路第二小学在这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以戏曲教育为抓手,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学校周边聚集着河南省豫剧二团、三团、曲剧团,许多学生家长就是剧团演员。学校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戏曲教育打造成学校一张办学名片。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河南省豫剧院副院长、青年团团长孟祥礼,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出版社社长刘玲玲等专家都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授课。通过戏曲,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学科课程中,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语文学科开展看一场戏、学一段戏、写一篇关于戏曲的文章、画一幅戏曲方面的画、认识一个戏曲名家、了解一段戏曲历史故事的“六个一”活动,音乐学科唱好戏曲经典曲段,美术课堂让学生学画戏曲脸谱等。从个别学生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到如今全员参与、全面开花,文化路二小的戏曲课程实现了质的飞跃。《花木兰》《七品芝麻官》《李双双》《朝阳沟》……很多孩子随口就能来上一段。六年级的张语桐迷上了“戏曲大课间”的戏曲体操,他说:“我最喜欢那个亮相的动作,特别有范儿,我现在每天都特别期待大课间操。”学校的戏曲社团分全面普及、兴趣培养、专业提升三个层次,对学生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不同特质的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戏曲。以非遗社团为平台,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古代的碑刻勾起了拓印社团孩子们的好奇心,皮影社团的学生感受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泥塑社团的学生每次都是在落日中流连忘返……一叠叠彩色纸、一条条红丝线、一团团面泥、一片片五彩花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作品。学校跟文化旅游部门联系,引进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校本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传统文化社团,如皮影、剪纸、烙画、中国结、布艺、泥塑、面塑、篆刻、拓印、曲艺、变脸、香包等课程,总量占到全校社团总数的70%以上。中国象棋具有培养掌控力、锻炼思维力、增强意志力的作用,学校组织学生到荥阳市古战场“楚河汉界”亲身体验、了解象棋的历史和来龙去脉,让孩子们增加对家乡的热爱,让他们享受并领悟“先思而后行”“走好人生每一步”的文化精髓。以评价创新为切入点,传统文化影响师生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用戏曲活动照片讲述身边故事,在应用设施中植入戏曲元素,创设戏曲墙,让学生接触戏曲艺术。在学校各个角落,随时随地都能见到戏曲元素。学校举办暑假戏曲夏令营、戏曲嘉年华、戏曲擂台赛、戏曲亲子活动等,邀请家长、戏曲专家参与到活动中,营造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学校创新评价方式,让传统文化引导师生的行为方式。为进一步深耕传统文化内涵,学校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范围,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开发“师+生+校+家+社”五维一体的评价体系,全面深入实施中小学生测评制度,把传统文化工作纳入业绩考核,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作者单位系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中国教育报》年04月09日第5版作者:金辉赵健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9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