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遗传承匠人:赵志纯,为“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合作匠人——
赵志纯,女,年12月6日出生,济南市槐荫区非遗布艺传承人,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南旅游协会手艺人协会百工团会员。
走进她的家中,只见芒果、西瓜、辣椒、韭菜、大蒜等菜市场上常见的瓜果蔬菜在沙发上林林总总地摆满了,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大葱底部的“根须”、土豆表皮的“坑洼”、海带外层的“褶皱”逼真再现,仿佛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一样。但是大家可不要被眼前这些以假乱真的瓜果蔬菜所欺骗了,它们都是按照1:1比例做成的布艺手工艺作品,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布艺即指布上的艺术,是古时期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早已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线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布艺活计,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脍炙人口的诗赋,莫过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用来勉励自己知恩图报的绝妙好诗,同时也描述了慈母为儿子缝衣纳衫的画面。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民间布艺活计。
赵志纯在小时候深受母亲的教诲和影响,学得一手好针线,普通手针的各种针法在长期生活中一一学会并逐步熟练掌握。退休后闲了下来,回到家中就想彻底收拾家里的零乱的布头,多年穿不着的衣服、大改小、制作环保袋等成了主线。在面对剩下很小的布角时我就做了些小的布玩,当时只是做着玩,自我欣赏,自己使用。
赵志纯对于布艺的创作的灵感,全部来源于日常的生活之中。每创作一件作品,她都会整整观察实物20余天,琢磨它的构造、配色等细节。用针线、布料按照1:1的比例还原果蔬要有恒心和耐心,而现在取得的成果全部来自于她多年以来孜孜不倦的坚持。
为让布艺果蔬的形象更逼真,赵志纯反复研究配色方法,从最初用布的原色展现,到后来用蔬菜汁染色,再到现在用丙烯颜料上色,作品种类愈加丰富,仿真程度不断提高。
赵志纯现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传统非遗手艺人,在传承传统布艺的技法上,独创了“布艺果蔬”,在济南,在山东,乃至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既填补了布艺史上的空白,也使布艺技艺得到了升华。
“通过几十年的制作、研究、学习、交流、非遗展示、展演,我将尽我自己的努力,免费分享制作教程,让更多的人热爱上这项文化,顺利地传承下去!”赵志纯说道。